[教学板块]
随机出示文本:
小熊拿起纸船一看,乐坏了。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,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祝你快乐!”
松鼠一把抓住风筝上的线一看,也乐坏了。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,风筝的翅膀上写着:“祝你幸福!”
(1)好好读一读,你从哪儿看到了快乐?指说;
(2)点击:乐坏了 一起读
A“乐坏了”还可以怎么说?换词理解
B你在什么情况下会乐坏了?(联系生活情景说)
C小熊乐坏了,松鼠也乐坏了。板书“也”,你能不能再读读这两段话,用上“也”,说说他们快乐的事?
预设一: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,松鼠也收到了甜甜的草莓,能不高兴吗?还有呢?
预设二:是啊,小熊收到了美好的祝福,松鼠也收到了美好的祝福!
[分析与反思]
教师有意识地将情趣和理趣相结合,将字词等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目标相结合。如“乐坏了”还能怎么说?学生很快回答出“乐极了”“非常快乐”“很快乐”“十分开心”这些说法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十分熟悉,将此类说法进行了训练。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谐统一。
当进行“也”字的训练时,似乎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,教师的提问,引起了学生的沉默。在教师的预设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。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使问题和回答之间造成了差距。学生第一次遇到“也”的教学点,对于正确的把握有一定的困难。教师可以将问题及时调整,缩小寻找范围或降低问题难度,可以有效地做好转换和衔接工作。如:教师举例说“小熊收到了礼物,松鼠也———”让学生进行填空,有一个仿造,从而降低难度。同样达到教学目的,同样是和谐的课堂。
汪潮教授指出:和谐不是一种“和和气气”的情调,也不是一种“平安无事”的心态,它是一种主动地面对、勇敢地出击。有差异,就有不同。有差异,就有矛盾。如果没有调控能力,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、冲突,乃至动乱,就无法和谐。课堂必须有化解矛盾的机制和能力。一个和谐的课堂不是没有矛盾的课堂,但是教师可以使矛盾不至于演变成冲突,更不至于演变成激烈的动乱。
当我们遇到差异时,不用惊慌更不能因此而判断为不和谐的课堂,需要的是有及时地进行转化和衔接,有了这种认识,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,我们课堂才能更和谐。